民族文化
北京市共有56个民族,各族群众在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京味特色的民族文化。 1980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建国后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会议通过了《纪要》以及创办全国第一个专门刊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杂志《民族文学》、举办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举办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少数民族作者班的决定。我市曾涌现出多名少数民族著名文学家,如《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满族)、蒙古族著名作家萧乾、满族红学专家瑞木蕻良、《李双双小传》的作者蒙古族作家李准等,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涉及40多个少数民族,全面反映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在我市四批200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景泰蓝制作、老字号清真食品制作技艺等多项民族传统技艺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开展民族电影展、民族音乐会、民族书画展、民族联欢会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交往交流和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加国家盛典、民族盛事和在京举办的国际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营造了传习中华优秀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