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概述
一、 中国道教现状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立于东汉末年,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万物产生的本源;与道并提的是"德","德"是道之功用和外显,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遵道贵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因此,道和德是道教的核心和最基本范畴。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其神仙信仰和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其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二、 中国道教历史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的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道教通常以"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道教的创立者,尊称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道士普遍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传戒授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道教废除了教内长期存在的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成立了爱国爱教的宗教团体;逐步在宫观内实行民主管理,弃止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一些规戒习俗。1957年4月,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议和政府的支持之下,在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会长,从此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道教协会现任会长为李光富道长。
三、 中国道教派别及影响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道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道派,各个道派经过历史上的融合,最后归并到正一道(由天师道发展而来)和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两个大道派中。
全真道为金初创立的道教宗派,王重阳为早期创派人之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孝经》为主要奉持典籍,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在修行方法上,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冶炼金银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蓄妻室,不茹荤腥,断除酒色财气,有一套严格的清规戒律。全真道建立了丛林制度,各地全真道士仙游至全真十方丛林均可作为栖息学道之地。在元代,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又分别开创全真道七个支派,其中以长春子丘处机开创的龙门派势力最大,至今全真道仍以龙门派人数最多,全真道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而以北方地区居多。
正一道作为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是在天师道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而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大的道派。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又加封其为"正一教主"而主领"三山符箓"(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明清时,天师封号被取消。正一道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和祈禳斋醮。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要小一些,戒律也不很严格,主要流行在江南一带。
道教信仰目前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那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同时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当地华侨建立的道教宫观。
目前,国内道教宫观共9000余座,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有21处,乾道、坤道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