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民宗 > 北京的宗教 > 综合介绍 > 天主教
  • 宗教简介
  • 宗教团体
  • 宗教人士
  • 文物历史
  • 神学思想

  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统称基督教。在中国,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由于新教在我国称基督教(俗称耶稣教〕,基督教一词遂产生了两种涵义:一是指世界性公认的基督教各派总称;二是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新教。“天主”一词是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故把他们传播的宗教定名为“天主教”。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1054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大主教会及其教皇制,作为独特的单一教会和体制,至此乃正式确立。

  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为了对抗宗教的改革运动,维护自身的统一和权威,天主教罗马教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反宗教改革。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在中国几近绝迹。

  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传教士也陆续进入中国,天主教又发展起来。传教士在中国的土地上受他们本国政府的保护,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天主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罗马教廷站在与新生人民政权对立的错误立场上,煽动中国教徒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并一再发布“通谕”和“命令”,禁止中国神职人员和教徒群众与人民政府合作,不准中国教徒参加人民政府支持的任何组织及其活动,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这些行径激起了广大爱国神职人员和教徒群众的极大愤慨有力抵制。

  1950年11月30日,四川省广元县王良佐神父和500多名教徒率先发表了《自立革新宣言》,主张中国天主教“与帝国主义割断各方面的关系”,“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新教会”。三自革新主张,在全国天主教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天主教界人士的广泛响应,中国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1957年6月—8月,中国天主教友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天主教友爱国会(1962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更名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并通过了割断政治上、经济上和罗马教廷的关系,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方针的决议。这标志着中国天主教会从此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会议选举皮潄石总主教为第一任爱国会主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天主教在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方针的指引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呈现出勃勃生机。1980年5月,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正式成立,选举张家树为主教团团长。2022年8月,中国天主教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李山主教当选为新一届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沈斌主教当选为新一届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

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宗旨为:团结带领北京市天主教神长教友,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在政治、经济和教会事务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中国化方向,促进天主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和睦,维护国家主权和教会事务的自主权,与北京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和北京教区共同履行民主办教的职责,努力发挥教会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接受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北京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与北京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共同组成联席会议,履行民主办教的职责。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甲10号


  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

  主席:李山

  副主席:甄雪斌 刘永斌 师惠敏 张洪波 李立军 王维

  秘书长: 李妍


  北京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

  主席:李山

  副主席:高阳 赵建敏 赵庆龙 韩文生 王一平 任立萍 

  秘书长:朱杰


微信图片_20200307203518.jpg

西什库教堂,又称北堂,位于西城区西什库大街,1693年始建于蚕池口,1703年开堂,名为救世堂,1886年迁建于西什库,1888年教堂连同主教公署等附属建筑群正式落成。西什库教堂是一处中西合壁的建筑,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

2.jpg

1984年西什库教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落实,政府拨付文物专款修缮北堂后,当年举行复堂祝圣大典,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87年西什库教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由政府拨付文物专款重新全面修缮北堂,并于2018年8月11日重新恢复使用。目前西什库教堂可以容纳约2000名信教群众参加宗教生活。

3.jpg

  主教府,即西什库教堂西跨院,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0544平方米,建筑面积655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近现代中式建筑,由四进大院组成整个建筑群。2005年,主教府修缮项目启动,分三期进行修缮工作,2017年9月完成竣工验收,2018年8月11日举行“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府迁址与西什库主教座堂开堂典礼”并投入使用。


11.jpg

天主教北京教区王府井教堂,又称东堂,座落在东城区王府井大街路东,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是一座罗马建筑风格的中西共融的教堂。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皇家赐地始建,被称为北京城内第二教堂。1720年因地震房屋倒塌,次年重修,堂内有朗世宁所绘圣像多幅。义和团运动中教堂损毁,1904年重建,即今之教堂。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后,王府井教堂于1980年修复,同年12月24日正式开堂。1990该堂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展示教堂在王府井大街的文化特色,2000年北京市政府拨款对东堂进行全面整修,扩建堂前广场,2000年9月11日再次复堂开放。

王府井教堂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建筑属罗马风格,为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坐东朝西,面阔25米,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教堂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可以容纳约600名信教群众参加宗教生活。

王府井教堂教风端正,活动规范,团结稳定,积极服务社会,2017年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评为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现任本堂神甫:孙永书,汉族,1975年4月出生,山西人,曾任西什库教堂、西胡林教堂副本堂、本堂神甫,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院务主任。

  堂内建筑

  王府井天主堂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建筑属罗马风格,为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坐东朝西,,面阔25米,共约30间,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65厘米,堂内两侧挂着耶稣受难受难始末多幅油画。

22.jpg

  2010年圣诞节前夕,教区专款购置捷克产管风琴一台,为堂内增色不少。

33.jpg

  教堂整体灰色的欧式尖顶建筑因其古老而越发透出神秘,新铺就的门前广场在绿树环绕中更具浓郁的人文色彩。在周围的现代化建筑映衬下,王府井天主教堂成了这条大街上的新亮点。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教堂门前广场可供行人小憩。在教堂南侧,有占地1000多平方米一座花卉、灌木、乔木立体种植的花园。

44.jpg

  牧灵福传

  多年来东堂广大教友在堂区神父的带领下热心事主,热爱公益,积极参与堂区事务,堂区福传事业颇有成效。近几年很多高学历的青年慕道者加入教会,源源不断地为东堂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活力。特别是2011年王和平神父(留美伦理学博士)升任本堂神父以来,着手实施一系列新举措,将堂务会工作系统化、正规化公开化、公正化、民主化,现有礼仪处、灵修处、爱心服务处、福传慕道处、经济管理处、总务处、安全处、友情接待处、宣传处。附属事务处下设组织有:青年礼仪服务组、婚礼祝福、婚纱摄影、圣物组、儿童学习培育、查经班、炼灵会、青年联谊会等。各处服务人员均为热心教友组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不同岗位上为堂区建设和牧灵福传贡献着力量。

  每逢周末,会有专门针对想了解和加入天主教的兄弟姐妹们开设的慕道班——北京教区的神父、修女和修士为慕道者讲解天主教的有关知识,众多热心老教友不辞辛苦地赶来对慕道者进行帮助和引导,并于每年的三次大瞻礼为慕道者举行领洗仪式。

  每逢周日或宗教节日,那悠远的钟声、众信友的祈祷声、浑厚的管风琴风琴声和唱经班的歌声荡漾在王府井的空中,无比圣洁、美丽。

55.jpg

  弥撒时间

  主日:6:15   7:00   8:00    16:00(英文)

  平日:6:00   7:00

  明供圣体:每周四 8:00–17:00点  (16:00-17:00圣体降福)

  教友灵修班:每周二 8:00–9:00点

  慕道班授课时间:每周六15:30-17:30

  本堂神父:王和平神父

  副本堂神父:庞若望神父、于太永神父

  联系电话:65240634

  地址: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  邮编:100006

  乘车路线:地铁5号线在灯市口下车出A口由柏树胡同往西即到.

  公交线路:特11、103、104、104快、111、108、420、614路灯市西口下车即到。

  天主教的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构成。旧约完成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之间;新约完成于公元30年至100年之间。《圣经》从开始的五部书(梅瑟五书)(约公元前1200年)到最后的一部书默示录(约公元96年),历经1400年左右。圣经的作者多为犹太人,他们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税吏等。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爱用"最"字来形容圣经:古今最畅销的书、被引用最多的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书、最受崇敬的书、最能启发灵性生命的书、最多人解释过的书;也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翻译成的语言最多、读者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书。

  据世界联合圣经公会统计,圣经自出版至今,发行量已超过500亿本。目前,全世界的销售数量,平均每年依然超过3000万本以上。据统计,在众多古书中,圣经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不同语言版本的书。全球约有6500种语言,部分或全本圣经已经翻译成了2300种主要语言。目前,依然有700多项圣经翻译工作正在进行中。

  《旧约圣经》共46卷,分为4类:

  1. 法律书:创世纪、出谷纪、肋未纪、户籍纪、申命纪;

  2. 历史书:若苏厄书、民长纪、卢德传、撒慕尔纪上、撒慕尔纪下、列王纪上、列王纪下、编年纪上、编年纪下、厄斯德拉上、厄斯德拉下、多俾亚传、友弟德传、艾斯德尔传、玛加伯上、玛加伯下;

  3. 智慧书:约伯传、圣咏集、箴言、训道篇、雅歌、智慧篇、德训篇;

  4. 先知书:依撒意亚、耶肋米亚、哀歌、巴路克、厄则克耳、达尼尔、欧瑟亚、岳厄尔、亚毛斯、亚北底亚、约纳、米该亚、纳鸿、哈巴谷、索福尼亚、哈盖、匝加利亚、玛拉基亚。

  《新约圣经》主要记载耶稣和其门徒的言行以及早期教会的情形,共有27卷,分为5类: 

  1. 福音书:玛窦福音、马尔谷福音、路加福音、若望福音;

  2. 历史书:宗徒大事录;

  3. 书  信:罗马书、格林多前书、格林多后书、迦拉达书、厄弗所书、斐理伯书、哥罗森书、得撒洛尼前书、得撒洛尼后书、弟茂德前书、弟茂德后书、弟铎书、费肋孟书;

  4. 公  函:希伯来书、雅各伯书、伯多禄前书、伯多禄后书、若望一书、若望二书、若望三书、犹达书;

  5. 先知书:默示录。

  《圣经》的正典书目:

  公元397年迦太基会议正式公布了圣经的书目,即旧约46卷,新约27卷。天主教会在脱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年)上重申此项决定。

  犹太人确定圣经正典的四个标准是:和梅瑟法律保持一致、在先知厄斯德拉以前(BC426年)、必须用希伯来文写成、必须在巴勒斯坦成书,因此,下列七部书因上述四种原因被列于圣经之外:多俾亚传、友弟德传、智慧书、德训篇、玛加伯(上下)、巴路克、达尼尔先知书和艾斯德尔传的一部分。基督教(新教)遵从了犹太人的传统,因此他们的旧约圣经书目比天主教旧约圣经书目少了7卷,即39卷,而不是46卷。

  在全球华语界中,天主教普遍使用的圣经版本是由思高圣经学会由圣经原文翻译并在1968年出版的思高译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