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民宗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京篇)

新时代首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效显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的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新时代新征程,首都民族工作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首都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了磅礴伟力。

1.webp.jpg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北京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族群众凝聚力向心力得到极大增强。在全国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建立百人“专家库”和百项“内容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同步谋划,打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都博物馆等一批能够发挥“头雁效应”的宣传教育实践基地。连续多年举办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题材电影展,推出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舞剧《五星出东方》等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歌颂民族团结的文化精品。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现新气象。牢牢把握超大城市民族工作特点和规律,在全市社区(村)大力开展以“交好朋友、做好邻居、树好家庭”为主题的“三交三好”活动,鼓励引导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出“石榴花开美京城”“5·6民族团结日”“和合社区”等系列京韵品牌,每年举办活动数千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形有感有效。举办边疆各族青少年北京冬(夏)令营,开通“京和号”“京藏号”等特色旅游专列,全力办好民族中小学、内地民族班,“中华民族一家亲”氛围越来越浓厚。

民族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北京共有5个民族乡,113个民族村,分布在全市11个区、53个乡镇。北京坚持将民族乡村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围绕“绿水青山”“中华文化”“京韵京味”,推动农业与文化创意、药材培育种植、农耕体验、森林康养等深度融合。近5年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4亿元,支持民族乡村培育特色产业,撬动支农惠农政策资金向民族乡村聚集,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部低收入民族村和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越线达标,民族乡村人均劳动所得连续15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对口支援合作实现新突破。近5年来,北京市在援藏、援疆、援青工作中,通过保障投入资金、实施支援合作项目、选派优秀干部人才等方式,助力受援地区民生改善,67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坚持以文化浸润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持续打造首都文化援疆品牌。开展“京和一家亲”“民企进边疆”“春雨工程”文化边疆行等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做好“组团式”“结对式”教育医疗帮扶工作,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

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北京始终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着力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上走在前。率先开展民族领域综合执法改革,科学稳妥地调整优化中高考加分、清真食品管理等政策。将民族事务纳入“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社区网格化”等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六位一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强化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协调处置,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巩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