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民宗动态

“和合牛街”谱写民族团结新乐章

牛街街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南部,辖区面积1.4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牛街礼拜寺、法源寺两座著名的千年古刹,有回、满、蒙、维、朝鲜等28个少数民族。1988年以来,街道先后5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连续9次荣获“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2018年,牛街街道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表彰工作开展30周年之际推出了“和合牛街”品牌,这是街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带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基层创新。“和合牛街”以“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和合共生”的和合社区为创建载体,以“秉公守正、尊重包容、友善互助”为创建原则,开拓了地区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五年来,街道创新“156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模式”,打造“五个一”民族团结品牌,走出一条符合牛街城市民族工作特点的创新之路。

1.webp.jpg

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牛街街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区各项工作,推出“和合牛街2.0”版。这是街道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红墙先锋工程”和“双提升”工程为牵引,对标对表“2-1-1-5-2”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框架体系的体现。通过五大类15项行动计划,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党建引领铸“和合”之魂。夯实社会治理党建引领“主阵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融入地区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完善民族宗教工作“大格局”。落实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体系建设,选派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社区统战委员层。建立完善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寺管会三支宗教工作队伍。筑造培育基层民族工作“新空间”。建立和优化机关干部、社区干部、民族政策宣传员三支民族工作队伍。对新入职人员开展“四入门”教育,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强化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民生优先讲“和合”之事。持续深化“楼院+”项目创新。持续优化“楼院+”项目,引导各族居民自我讨论、自我设计、自我打造。建立社区“头雁”人才储备库,开展社区协商议事标准化、议事厅推广点建设。持续推进“身边+”项目建设。完善点位责任清单,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校外少先队系列主题活动。有效提升阵地服务建设水平。提升街道群团服务中心、红色会客厅等阵地服务功能,为地区各族群众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健全养老驿站服务管理体系,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帮扶,对各民族困难群体精准救助。

2.webp.jpg

和合牛街民族运动“家”年华

三是品牌带动塑“和合”之形。深入践行“红墙先锋工程”和“双提升”工程。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发挥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动员地区广大两新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基层治理。发挥“和合牛街杯”载体作用。打造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杯、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和合牛街社区文化季、和合牛街邻里日文化品牌矩阵,打造丁香诗会和丁香笔会特色文化名片。依托地区图书馆资源,开展“书香牛街”主题系列活动。发挥空间活化的带动作用。打造牛街和合动力空间阵地,整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牛街清真食品商会等平台,充实完善街道“156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模式”。

四是环境提升展“和合”之美。推进街区更新升级。深入推进街道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重点项目,推动街区更新项目实施,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推进静态交通综合治理,推动城市总体规划落地落实。打造牛街最美院落。继续推进拆违攻坚,扎实落实“街巷长”制度,建立自查自纠问题机制。深化“门前三包”责任落实,整治街面环境卫生问题。加快畅通“交通微循环”。深入推动街区交通秩序品质全面提升,组织完成东部平房区静态交通秩序整治。启动“交警进社区”专项工作,全面提升交通疏导能力。

3.webp.jpg

牛街街道“民族团结杯”篮球邀请赛

五是服务创新扬“和合”之气。确定民意立项清单。探索民生项目分类推进工作模式,织牢民生服务网,创新群众自发的民意表达渠道。引入新的城市空间和功能,改善区域公共服务品质,打造展现老城特色肌理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城市活力单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定期走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等税源单位机制,全力推进综合治税。深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开展八五普法、“法律十进”等活动,为社区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坚定做好“红墙卫士”。强化矛盾隐患摸排化解工作,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完善重大活动维稳安全保障。发挥安全宣教体验中心功效,切实增强重点人群安全防范意识。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