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故事搬上舞台——北京市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
编者按: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352个模范集体和368名模范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会后,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效果显著,反响强烈。各地和相关部门也相继筹备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活动,在全社会持续营造热烈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5月8日,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榜样故事会举办。故事会以情景剧、舞蹈、曲韵新唱等多种形式为载体,讲述了15个由北京市推荐、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的模范集体与个人的动人故事。
整场故事会以情景剧、舞蹈、曲韵新唱等多种形式,讲述了15个由北京市推荐、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的模范集体与个人的动人故事。他们有的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有的立足岗位守护民生,有的用心用情架起民族之间的理解之桥。
模范个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群,成立燕京八绝博物馆,以八绝技艺的传承发展为纽带,举办数百场民族文化推广普及活动。他的事迹被改编成舞蹈《指尖上的家园》。
情景剧《前方有棵树》生动再现了模范个人仉锁忠的故事,作为房山区窦店村书记,他为村子引进30多家企业,吸引数亿元投资,为40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带领这个汉、回、满、蒙古等多民族共居的大村,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奔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发展之路。
音乐舞蹈微剧《青春引路人》将模范个人艾克热木·艾尔肯的故事搬上舞台,他20年扎根教育一线,引领3000余名各民族学生投身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音乐说唱节目《美美与共民族情》则讲述了三位不同时代、不同岗位的民族团结推动者的故事。香山革命纪念馆宣教员季雯怡用5年、1300余场宣讲,动情讲述红色香山革命历史;援藏医生孙树学为雪域高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西部马华餐饮集团创始人马华用创业带动就业,搭建起了一座座连接各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桥梁。
在沉浸式器乐表演《唱支山歌给党听》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娜木拉以一曲熟悉的旋律唱响了40余年艺术教育生涯的初心与坚守,舞台之外的她则将“铸牢”工作深融于课堂教育体系。
舞台上,模范集体的故事同样让人动容。
歌曲《育语和融》将观众带入了教书育人的温情画面中。海淀区民族小学以“和·融”教育将民族团结交融的种子深深根植在孩子们心中,持续开展“民族一家亲”“手拉手”“同上一节队课”等活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处,以74所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和18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为引领,深入指导全市中小学民族教育工作。
曲韵新唱《逛牛街》将目光投向了老北京的民族聚居地牛街。在模范集体西城区人民政府牛街街道办事处的努力下,汉、回、满等28个民族在牛街地区共居共融、和谐幸福。
此外,服饰秀《和“裳”常营》将民族服饰之美汇聚一台,展现了朝阳区常营回族乡36个民族“常来常往,同心共赢”品牌里的幸福密码;音乐剧《铸牢研究基地里的歌声》展现了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等方面的突出成绩;以中国电影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为原型创制的光影秀《民族印记》,带观众追溯民族团结的影像脉络;由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群体朗诵的《民族团结 未来已来》,以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一群奋战在首都民族工作一线工作者的故事。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和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承办,是2025年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重要活动之一。